晨曦枣园:重温誓言,感悟窑洞真理
8月12日,聊城大学足球预测网-足球胜负预测 “河韵红章”社会实践队跨越七百多公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团队的红色寻根之旅。迎着晨光,团队成员徒步来到枣园革命旧址。这片静谧的土地,曾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支点,亲历了中国革命从坚韧防御迈向光辉反攻的伟大转折。
踏入旧址前,实践队员们庄重集结于张思德纪念广场。面对不朽的雕像,队员们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那金子般的誓言,与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肃穆的空气中激荡回响。字句铿锵,仿佛穿透时空,让大家触摸到先辈们朴素外表下那颗滚烫而坚定的赤子之心,经历了一次灵魂深处的庄严洗礼。
怀着这份崇敬,实践队步入枣园深处。在《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的主题课堂上凝神聆听;驻足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曾居住的简朴窑洞前,凝视历经沧桑的照片与泛黄的文献,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卓越的战略智慧。
狭小的空间,粗陋的陈设,却无法掩盖其中闪耀的坚定信仰与非凡智慧。正是在这物质匮乏的方寸之地,真理之光穿透了黑暗,照亮了中国的前程。队员们沉浸其中,深切体悟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的永恒价值,汲取着澎湃不息的精神源泉。
夕照杨家岭:触摸历史,聆听信仰回响
带着枣园汲取的精神滋养,实践队于当日下午徒步至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是1938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的驻地,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更是中共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舞台,铭刻着党在关键时期理论创新与文化繁荣的壮丽篇章。
在“中央管理局在延安”陈列展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斗室、一盏如豆的油灯;亲眼见到毛主席在此挥毫写下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不朽篇章,仿佛听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最强音。这里没有奢华的装点,却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这便是信仰穿透岁月尘埃的无声震撼。
随后,实践队参加了《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信仰与抉择》主题课堂。开课伊始,队员鞠楠为各实践队做了开课介绍。课堂上,感人的家书故事和生动的现场讲解,将那段“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激昂岁月鲜活呈现。队员们凝神记录,深刻体悟到延安如磁石般吸引青年的奥秘,正是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真理光辉与民主进步的希望之光。
课程尾声,队员王科风代表团队做了深刻结课总结。他谈到,这堂课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面映照当代青年心灵的镜子。前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以信仰为灯塔,以青春赴使命;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传承这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子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用坚定的抉择回应时代的召唤。他的发言引发了队员们的强烈共鸣。
星火相传,砥砺前行
从枣园晨光中的誓言重温,到杨家岭夕照下的历史触摸,这一日的行程,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刻对话。枣园的窑洞昭示着信念的纯粹与坚守的力量,杨家岭的灯火则照亮了理论创新的光辉道路。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在历史场景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切领悟到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红色精神融入使命担当,以奋斗之姿投身时代建设。
(文稿 鞠楠 王科风 甄佳慧 郎炫儒)
(审核 王高平)